A+ A-
A+ A-

明朝,永乐七年。

鞑靼屡次犯边,永乐大帝朱棣派出使者前去鞑靼交涉。

结果使者被本雅失里所斩。

永乐大帝大怒,封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,率领大明十万大军,攻打鞑靼。

明军出关已行近百里。

可就在这时,淇国公忽然在军中发现了一个少年郎。

虽然靖难结束没几年,大明元气尚未完全恢复,但还不至于用小孩子上战场。

淇国公当即命人把这小毛孩子带了过来。

结果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。

这小毛孩子不是别人,正是当今的皇太孙朱瞻基。

齐国公看到朱瞻基的那一刹那,差点没给他跪下。

他是纳了那个闷儿了,从应天出发,到此地几千里,这朱瞻基愣是跟了这么长时间,自己到今天才发现。

这要是仗打起来了,皇太孙一不小心死在战场上,那自己一家的身家性命还能保得住吗?

朱瞻基满脸微笑的看着淇国公。

“丘爷爷,您就让我跟你一起去打仗吧,你别看我现在才十岁,但是我这本事你还不知道吗?”

丘福作为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,被封太子太师,经常出入东宫。

所以对于朱瞻基,他还是比较了解的。

朱瞻基有什么本事?调皮的本事!掏鸟窝的本事!除此之外还有什么?

骑射倒是像模像样,可他那花拳绣腿,上了战场能顶什么用?

就在此时永乐大帝的圣旨也送来了。

众人跪地接旨,永乐大帝的意思也很明显。

“朱瞻基你个小兔崽子,抓紧给爷爷滚回来!”

朱瞻基倒是聪明,当即说出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话来。

结果被淇国公踢了一脚,遂命人分出五百精骑护送皇太孙火速回京。

同时上书一封奏折请罪。

按照皇太孙本来的计划,自己偷偷的溜出家来,跟着军队上战场,这本是个天大的事。

但只要自己在沙场上建功了,大不了回家功过相抵。

但同时也向爷爷证明了自己,自己弥补了老爹的缺点,也许在爷爷那能更加的稳固老爹的地位。

本来都计划的好好的,可万万没想到他年纪还是太小了。

骗得了下面的士兵,骗得了小旗官、总旗官,骗得了百户、千户,却骗不了经常出入东宫的丘福。

朱瞻基骑在马上叹了口气。

现如今自己被人原封不动的送回去了,这功劳就别想了。

回去呀,只怕要受母亲一番痛哭的暴打,还要受父亲好几日的唠叨。

最重要的是爷爷那交代不了啊。

只怕回去见了爷爷,轻则跪上两个时辰,重则只怕一顿板子,是跑不了。

最重要的是,想起二叔三叔那一脸幸灾乐祸的表情,朱瞻基就气得牙根痒。

就在皇太孙叹气的这会儿功夫,已经入关了。

现在正在一处名叫祁县的地界。

朱瞻基看了看天色,已经暗的不像话了,天上的星星都一闪一闪亮晶晶了。

他看向此次负责保护自己回京的千户李达,轻轻的咳嗽了一声。

“咳咳,李千户,时候也不走了,咱们现在也在大明地界了,不用再这么日夜兼程的赶路了吧?”

李达想了想,此地应该安全了,为了皇太孙他们这一路可是一步未停。

就算是人不累,马也该累了。

“都听太孙的,传令下去,就地休息,安营扎寨,明日一早继续启程。”

骑了将近一天***的马,朱瞻基浑身酸痛。

正和李达一起,坐在营火旁烤着咸肉的时候。

忽然从天上掉下来一本书,砸在了朱瞻基的脑袋上。

“哎哟我去,谁?谁敢扔我?”

李达刚才是亲眼看见漆黑的天上掉下了一本漆黑的书,正好砸在了朱瞻基的脑袋上。

“皇太孙,没有人扔您,这书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。”

“从天上掉下来的?”

朱瞻基疼的咬牙切齿,捡起这本黑色皮革包裹的书。

翻开一看却是一片空白。

可让朱瞻基有些震惊的是,这纸的质地极好。

比大明的黄册用纸还要好。

而且这书外面的黑色皮革的做工,也太精细了。

游牧民族倒是有用动物皮革包裹书籍的习惯。

可是以当时的皮革制作水平,是不可能制作出这么精美的皮革的。

正在朱瞻基不明所以的时候,忽然只见那空白的纸张上开始浮现出了一行小字。

朱瞻基吓了一跳,差点儿把这书扔进火里。

但是皇太孙到底是皇太孙,强忍着恐惧,想要看一看这纸上浮现出来的字是什么。

‘永乐七年,四月二十六。’

‘今天我得到消息,淇国公已经率领十万大明军出关了。’

‘真是可惜啊,永乐大帝精明了一辈子,却在淇国公的身上栽了跟头。’

‘这十万大军只怕是一个都回不来喽。’

而与此同时,远在十几里地之外。

一个青年正在挑灯夜写。

一边写着一边嘴里吐槽着。

“谁家好人写日记呀?”

皇太孙这边。

当他看完了日记上浮现出来的所有内容之后,已然惊出一身冷汗。

朱瞻基知道这不是什么书,这是一本日志。

这日志上说大明的十万大军会全军覆没。

这简直是***!

自太祖皇帝以来,我大明军队针对关外游牧,一直都是战无不胜。

一个区区鞑靼,如何全灭我十万大军?

这是一本妖书!

朱瞻基想到在草原上有一种人,类似于汉人的道士和尚,他们被称之为萨满。

他们专门搞这些神神鬼鬼的东西,没准这就是鞑靼萨满,故意放出来乱我大明军心的妖术。

不行,绝对不能让这玩意儿流传出去。

就在朱瞻基准备将这本妖书一把火烧干净的时候,日志再次浮现出了新的内容。

‘以淇国公在靖难之役时的才能,这一仗不会输才对。’

‘或许是年纪大了吧,也或许是打赢了靖难,飘了。’

‘胪朐河一战,老将军轻敌冒进指挥失当。’

‘先是被鞑靼设计困死,副将尽数阵亡,而后又被切断后路。’

‘可怜大明十万大军,就因淇国公丘福一人之错,全部葬身于胪朐河。’

全文阅读>>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下一章